Skip to content

智慧涌现模型的引擎(提问机器)比较容易实现,只需选定领域后,参与一到多个领域下的项目即可。

但中枢和核心涉及较多抽象名词,比如信息、知识、洞察、智慧。我们需要借助成熟的知识管理工具将这些抽象名词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具象的表现出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种“以领域精进为目的”的记卡片方法,该方法来自I.A.R.P 笔记法,作者少楠。

你可以选择任何知识管理工具(比如 Notion、Obsidian...)来落地这套方法,这里我最推荐flomo,因为他非常简单,核心功能就两个:

  1. 记录卡片

  2. 用标签给卡片分类

接下来,我将用 flomo(当然,你也可以使用任何你中意的知识管理工具)演示如何落地智慧涌现模型的中枢和核心。

卡片怎么记?

在 flomo 的输入框中输入内容并确认就能生成一张卡片,卡片包括三部分内容:

  • 卡片发布时间

  • 卡片记录的内容

  • 卡片的标签(用于给不同卡片分类)

flomo

记卡片最重要的一点是 —— 用自己的话记卡片

比如,我有个项目是“阅读一本领域专业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些很受启发的话想记录成卡片。此时,我应该记录“我对这段话的理解与感悟”,而不是摘抄下这段话。

用自己的话记卡片,相当于完成了从信息(书中原文)到知识(你对原文的理解)的转换

根据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理论,人的记忆有两种机制 —— 存储和提取。当存储越难时,提取反而越容易。

当我们记卡片时增加了“自己的理解”这个步骤,提高了难度,在提取时就会更容易。

同时,“用自己的话记卡片”本质上也是践行费曼学习法,只不过传授的对象是未来的自己。

卡片的分类

以“精进领域”为目的,我们定义三种标签:

  • #领域:记录领域相关的知识

  • #项目:记录项目执行过程中“经由解决问题得到的知识

  • #兴趣:记录兴趣所在领域的知识

更细致的分类可以使用二级、三级标签。

比如,为了精进第二曲线这个领域,我在#领域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标签:

  1. #领域/wisdom:领域智慧相关的知识,比如“智慧涌现模型的理论基础”

  2. #领域/influence:影响力相关的知识,比如“影响力法则如何运用”

  3. #领域/network:圈层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在私域打造 IP”

#项目下我设置了三个二级标签,代表“为了精进第二曲线领域所参与的三个项目”:

  1. #项目/读书:一些与第二曲线相关书籍的阅读,下面再扩展一些书名三级标签,比如:

   - #项目/读书/笔记的方法

   - #项目/读书/私域资产

   - #项目/读书/影响力

  1. #项目/陪跑:陪跑第二曲线学员过程中的感悟

  2. #项目/写作:可以输出为文章的第二曲线感悟

碎片内容打什么标签?

一些碎片内容(比如突然的灵感、还没看的文章地址...)如果不知道打什么标签,就暂时不打标签。等空闲时再处理这些内容,给他们打上标签。

比如,如何从一张卡片开始,积累知识的复利是个很有价值的分享,但时间比较长。我会先用卡片把链接记录下来。

等空闲时学习后,再重新记录收获的知识、引用链接地址、标签:

flomo引用

提问机器如何推动领域精进?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领域、项目、兴趣设置好标签,也知道卡片该如何写。接下来,只需要开动提问机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会查阅很多领域信息,在此过程中信息转化为知识,会变成卡片沉淀到#领域/xx

  • 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只局限在当前项目下,会变成卡片沉淀到#项目/a项目下,有些知识应用范围更广,可以同时沉淀在#项目/a项目#领域/xx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领域精进定律”,但“一万小时”是个不太准确的度量标准。就我的统计,普通人只需要沉淀上百张领域知识卡片,就能在一个细分领域产生独到见解。

如果你每天记录一张卡片,要达到最低标准实际上 3 个多月就够了。

如何将洞察具象化?

领域智慧从何而来? > 洞察 一节提到,洞察产生于知识之间的联系。既然我们已经将知识具象化为卡片,洞察其实就是卡片之间的交互,具体来说包括两类交互:

  1. 卡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2. 卡片、标签的新增、合并、修改

第一类在 领域智慧从何而来? > 洞察 已经介绍过 —— 当你记录的知识卡片足够多,那些不同领域、不同项目、不同兴趣的卡片内容之间就会产生联系,这就是知识的新洞察。

第二类是在“领域精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

随着项目的进行,我们对领域的理解会逐渐加深,“理解加深”的外显形式就是“标签的新增与分化”。

比如,在我研究第二曲线之初,仅有一个#领域/第二曲线标签。随着理解加深,这个标签分化为#领域/wisdom#领域/influence#领域/network三个标签。

标签除了会新增、分化,有时还会合并。

比如,在我的#领域/wisdom标签下,之前有 3 个三级标签:

  • #领域/wisdom/观点:一些大佬对“知识管理”的观点

  • #领域/wisdom/知识碎片:通常是些与“领域智慧”相关,但不太确定是否用得上的知识

  • #领域/wisdom/洞察:我对于领域智慧的洞察

当卡片积累的足够多后,智慧涌现模型的框架逐渐显现,上述 3 个三级标签逐渐合并为#领域/wisdom/方法论。在此过程中,一些没帮助的卡片被删除,一些卡片产生了合并。

如何将领域智慧具象化?

“领域智慧的产生”是动态演进的结果:

  1. 开动提问机器,不断产生问题

  2. 借由查阅信息、解决问题产生知识,沉淀为卡片

  3. 卡片、标签之间的交互产生洞察,洞察又以卡片的形式沉淀

  4. 上述过程不断重复,标签不断演进,最终形成的“成体系的标签”,就是领域智慧的外显

总结

要落地智慧涌现模型,我们需要遵循 3 步:

  1. 选择自己要精进的领域

  2. 在领域下参与 1 到多个项目,构建提问机器

  3. 借由知识管理工具,将知识、洞察外显出来

  4. 最终形成的“成体系的标签”,就是领域智慧的外显。领域智慧的内容,就是标签下卡片的内容

👻 交个朋友,一起追求不内卷、高稳定、有前景的事业新出路